專利種苗 > 文章內容
2023/03/15
自1962年美國海洋生物學家瑞秋·卡森(英語:Rachel Carson)的巨著《寂靜的春天》(英語:Silent Spring)問世以來,人們對於農藥的討論方興未艾,更逐漸成為重要的民生議題,而此我將以科學的角度來淺談農藥與毒。
按十六世紀毒理學之父Paracelsus之定義 「萬物皆具毒性,究竟是毒是藥,要視其劑量而定。」 故我們可以得知決定毒與否的,是依其劑量而言,而非毒性。
殺蟲劑中的有機磷類(已禁用)、胺基甲酸鹽類(已大量禁用)、除蟲菊類(家用殺蟲劑成分),均是神經毒性物質,且昆蟲與哺乳類神經相似,故為中毒案例之冠。
著名的巴拉刈(已禁用)因其特殊的作用機制,會在人體內代謝後產生毒性更強自由基,目標器官為肺臟,居中毒案例第二。
而評估農藥傷害則由不同的毒理層面,包含暴露的途徑、時間與劑量等因素評估。
藉由生物(主要是老鼠等哺乳類)單次投毒測試來檢驗其毒性並推算其LD50(半數致死劑量)、LC50(半數致死濃度),再利用其1/10劑量連續投毒來推算LOAEL(最低可見危害劑量)、NOAEL(無可見危害劑量),並評估人體長期吃入造成的健康危害。最後以NOAEL÷10(跨個體)÷10(跨物種)÷n(健康影響度)算得ADI(每日可接受攝食量),並經每人每天總食量計算,作為制定農藥使用規範的依據。
故餐桌上的數值可能遠低於ADI(每日可接受攝食量),對人體的影響可說是不可見的。
高風險(高劑量/時間)↓
低風險(高劑量/時間)↑
基本上消費者不必因媒體刻意或片面的報導,而對農藥殘留太過恐慌自擾。
這個問題跟你生病可以不用吃藥嗎或者殺小強可以不用殺蟲劑嗎相類似,誠如老師上課所言 : 回不去了。
0926-519708
08-7872168
ian85101@regetseed.com
屏東縣潮州鎮崙東里新開路5之1號